山西新星泵業有限公司心系礦難 全力救援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搶險供貨紀實
時間:2010-04-12 來源:未知 作者:新星泵業 點擊:12744次 3月28日下午剛一下班,銷售科接到王家嶺煤礦透水搶險救援電話:王家嶺煤礦當日14點30分左右發生透水事故,當班下井261人,已有108人升井,仍有153人被困井下,急需一批大流量水泵搶險排水,讓我公司火速備貨送往搶險現場。
銷售、生產科立即通知各有關車間、科室,火速返廠備貨。此時,職工有的剛回到家端起飯碗,有的為果樹打藥剛到地里……當大家接到立馬返廠的電話,李國偉、陳成存、樊輝、黃紅光、姚尚林等,立即紛紛返廠,投入緊張的備貨之中。根據搶險指揮部要求:命我公司急供BQW80-20×2-22Kw 10套、BQW125-22×14-220Kw 9套、BQW125-22×16-220 Kw 1套。李國偉、樊輝等從半成品庫將一車車的殼體、葉輪等拉到總裝現場,立即投入緊張的裝配。樊總、李總和張總等領導親臨現場指揮;生產科長張世利、銷售科長劉全虎、高林森等,一面周密安排部署,一面和工人一起投入緊張的備貨。李國偉干得滿頭大汗,渴了,還沒等其他人員打來開水,就從水龍頭喝了幾口涼水又跑來裝配;樊輝又是裝配、截軸,又是備件、裝車,干得頭上汗滴直淌。老模范張永春,爭分奪秒焊接水泵出水短管,由于長時間作業,緊握焊槍的右手感到發麻,長時彎腰感到腰背酸疼,他也不肯休息片刻。堅持十余年的周日中層干部例會宣布改日召開,全體參會人員均踴躍投入緊張備貨之中。車間主任姚曉軒、王國營、王民強、郭林峰;技術科長趙高運、財務科長陸永正等,有的裝配,有的運送配件,有的檢測質量。老黨員、門衛孫冬向,也主動前來參加備貨。為加快裝配進度,他不顧年老,又是送件,又是給中殼裝螺絲、密封圈,一直干到12點多鐘。在人員不足的情況下,修理車間主任陸世紅又通知楊曉輝、董雪峰等火速返廠。他們爭分奪秒承擔BQW80-20×2-22Kw水泵的裝配任務。時間就是生命。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救援,抓緊時間備貨、送貨,這是所有人的共同心聲。153名被困人員的安危,牽動著在場每位職工的心。大家只有一個念頭:加緊備貨,十萬火急,排水能提前一個小時,遇難礦工就會多一份生還的希望。整個廈棚下一派備貨的繁忙景象。電機總裝車間主任薛國強帶領黃鴻光、樊曉榮、陳兆京、董哲等,正在將YQST300-220KW電機原380V改壓為660V。他們一絲不茍、嚴把質量,一直干到深夜2點多鐘。試驗室燈火輝煌,機聲轟鳴,令狐民生、杜凱樂、王建業等正在對臺臺電泵進行出廠前的嚴格試驗;車隊司機不辭勞苦,晝夜兼程,薛國良、趙戈9時許將第一車搶險設備開出廠大門,直奔鄉寧搶險現場;緊接著樊光輝、樊鑫,馬不停蹄,又將第二批貨提前運到。服務人員令狐民生、王建業隨車趕赴現場。一到現場,便立即指導安裝,投入緊張的排水搶險之中……
首季強勁開局 運行持穩趨好
——我公司攻堅克難 奮戰首季奪取首季開門紅
進入2010年以來,受宏觀經濟持續回暖影響,企業經濟運行良好。1-3月份,全廠干部職工奮戰首季,攻堅克難,共完成銷售收入410.9萬元,比去年同期增長44.9%,首季強勁開局,實現了“開門紅”。
為實現今年銷售額2080萬元的奮斗目標,公司緊緊抓住“促轉型、保增長”這一主線,不斷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力度,加快轉變發展方式,提高發展質量。年初,經市場調查,發現下吸式排砂水泵煤礦需求量較大,我們便組織技術力量,對此種品種水泵進行研發。目前已生產出BQW50-40×3-37KW、BQW80-40-18.5KW樣機。經測試,性能達到設計要求,并投放市場。另外,BQW80-40×2-37KW等五種型號產品,現已投入生產。做到研制開發快,投放市場快。
今年,為提高產品質量,各車間都注重生產現場管理。機一車間堅持上、下班對車間內環境衛生進行整理,在制品擺放有序,車間道路暢通。生產現場始終處于一個忙而不亂、秩序井然的良好狀態。鑄造車間狠抓安全和質量教育,利用班前班后會講安全、講質量。變“要我安全”為“我要安全”。堅持做到防微杜漸,不斷消除安全隱患。把安全當做車間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。機二、電機總裝、電機機加車間,要求工人嚴格遵守操作規程、工藝紀律和上班紀律。車間內干凈整潔,地面無煙頭、雜物。對關鍵工序和特殊工序嚴格控制,從細微之處抓起,使產品質量穩定提高。
在銷售科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,營銷工作首季出現良好開局。他們堅持調研市場、開辟市場。以優質服務和誠信贏得用戶。在為鄉寧王家嶺煤礦透水搶險中,精心組織,火速供貨,為搶險提供熱誠服務。并完成汾陽市農業綜合開發辦、霍州煤電集團、萍鄉煤電集團等5家潛水電泵投標。與此同時,他們還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農補宣傳,使農民進一步了解補貼政策信息,農村購買潛水電泵日趨增多。1-3月份,用戶購置各種型號農補水泵60 臺,銷售收入 105萬元,國家補貼資金35萬元。眼下,他們決心進一步加大運城地區各縣、市農村市場開發力度,縣縣設立銷售網點,為“三農”搞好優質服務。同時,加強貨款回收和產品宣傳,提高企業知名度。